针对影响环境的重点污染源情况,我国选择对大气、水、固体、噪声等四类污染物征收排污费。
在第一批进行督察的8个地区中,督察组共问责342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河南,共问责1231人。在河北,根据督察谈话中各级领导干部的反映,2013年至2015年7月间,原省委主要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不是真重视,没有真抓。
不可否认,不论是在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环境违法现象仍具有普遍性,其中还不乏有一些很有影响力的大企业。记者注意到,在督察组反馈的情况中,地方政府在开展环保工作时存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一是环保压力逐级递减,传导不到位。在督察河北期间,问责366人。根据环保部反馈的情况,截至目前,中央环保督察组在16个省份已确定由督察组立案处罚的问题举报数量超过四千件。455台每小时1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中有309台未完成污染治理设施改造,燃煤锅炉淘汰不实。
三是违法违规开发乱象屡禁不止。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环保督察背后有何深意?在督察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共性问题?16个省市区环境问题多发的原因是什么?督察覆盖16个省份9个省会城市被点名通报记者梳理发现,从2015年12月起至今,中央环保督察组共对北京、河北、内蒙古等16个省区市进行了环保督察。同时提升环境监测队伍专业水平建设,在2016年底前,70%以上县级环境监测站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不断完善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
按照《方案》要求,将建立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逐步提升辐射自动监测能力。在森林、林地、林业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开展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湿地保有量、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等相关生态环境指标评估与考核监测。预报预警提环境管理和风险防范能力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平台建成后,即可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科学引导环境管理和风险防范,加强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提升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生态环境监测制度的构建中,各级相关部门所属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监测设备运营维护机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应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严厉打击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行为,依法查处违反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的机构。
在环境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评估等基础公益性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或者委托开展的环境监测,并支持高科技产品和技术手段在环境监测领域推广应用,鼓励引导国内监测科技创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状况监测,布设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不少于1个,化肥使用情况固定调查点不少于210个。
各级环保部门还将依法加强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日常监管执法。对于污染排放企业,须完善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实现重点排污单位监测数据和管理信息联网,实现污染自动预警、超标排放报警及追踪定位,并增强重点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与处置能力。此外,《方案》还提到建设污染源监测。同时要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水环境质量预警研究,逐步实现水质变化趋势预测和风险预警,在每个县(市、区)选择1-2个城市近郊农业基地开展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掌握特征污染物分布、动态变化状况,研究生态和健康潜在风险
变暖的海水碳只是南大洋故事的一部分。一个因素可能是,南极洲附近的表层海水盐度下降,部分原因是夏季降水的增多。追踪碳排放数个世纪以来,南大洋的秘密吸引了无数探索者,但这里独特的环境让船只难以进入。不过,去年刊登在《科学》杂志的研究指出,该大洋的碳汇能力从21世纪初期开始提高。
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未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将快速上升。研究人员提出,现在的问题是,冬季二氧化碳释放量升高是否代表了整个南大洋的更大趋势?这让人十分好奇。
我们被卷入了水山,船好像随时会粉碎。目前仍不清楚何种因素加热了表层洋流。
无论如何,SOCCOM将帮助研究人员回答这些问题。Sarmiento说,这是一个大变革。南大洋是研究气候变暖的重要地区。信息爆炸令人惊讶,新技术让我们能接近这里。南大洋是洋流网络的起始点,洋流能从洋底带来水、热量和营养物质。全世界研究人员利用浮标、系泊系统、船只、滑翔机、卫星、计算机模型,甚至传感器,对这里进行研究。
研究人员使用了浮标和滑翔机研究托滕冰川附近和下部的海水,让他们惊讶的是,冰川前部的海水比底部冰点的水热3℃。南大洋能从大气中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热量,从而放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仅基于13个浮标的尚未出版的研究显示了在至少1年中南大洋海水发生了何种变化。但让她真正震惊的是海水分析传感器数据流。
在新西兰南部考察时,风浪重重击打着她的科考船。要找出答案可能需要更多的南极洲原住民的帮助。
这些海域十分重要但却难以测量,而海豹突击队能够穿越障碍。我们对底部海水如何变化及其对全球洋流的影响只知皮毛。Gordon说,但科学是:你观测的越多就越复杂。尽管Russell在1994年的遭遇备受争议,但现在这种海水上涌被认为是南大洋的特点。
有科学家认为是南大洋季风变化和温暖海水上涌所致。英国南极调查局海洋学家MichaelMeredith说。
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才意识到这里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性。但在一年中的某些时间,在某些海域,富碳的表层水会数次将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员AlisonGray说,这也暗示着南大洋的碳汇能力比预想的弱。最新的DeepArgo项目将布设大量测量深度远高于标准的浮游设备,这为科学家研究深水热量打开了全新的视角。
他们计划填补庞大的数据空白,并弄清南大洋的功能,这将有助于提高预测全球变暖、南极冰架融化和海平面上升速度的能力。结果是,Russell的脚下是几个世纪未曾露面的古老海水。新鲜的表层水密度低,这是因为为海床提供的维持底部洋流的冷水减少。随着船身不停地倾斜,她意识到海洋表面正在缺氧,碳在增加且非常酸这是深海富营养水上升到海面的标志。
也有人聚焦新的表层水和一些区域的海冰变化。这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这些海水能在多大程度上阻止未来全球变暖的到来。
间接证据显示,南大洋是一个碳汇网,吸收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也有科学家正在使用系泊设备研究深海水流。
不过,澳大利亚南极气候和生态合作研究中心海洋学家SteveRintoul表示,托滕冰川考察能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研究同样影响东南极洲的相同过程,并提出该大陆巨大冰原寿命的新问题。曾于上世纪60年代领导过南大洋科考的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球观测所海洋学家ArnoldGordon说,新技术让我们能接近这里。